张家港秋冻错,生病根!注意了,冻千万别低于这个“数

文章来源:未知责任编辑:admin发布时间:2023-05-14 03:30 点击我咨询

文章摘要:一场秋雨一场寒,今年频繁的秋雨过早地拉开了冬天的序幕,不论是干冷还是湿冷,只要是“冷”就让人瑟瑟发抖。 虽然自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“春捂秋冻...详细>>

一场秋雨一场寒,今年频繁的秋雨过早地拉开了冬天的序幕,不论是干冷还是湿冷,只要是“冷”就让人瑟瑟发抖。


虽然自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、“春不减衣,秋不加帽”、“热不马上脱衣,冷不立即穿棉”的说法,但是,在现如今的温度下,您是否还在“抗冻”呢?


秋冻的好处就一个


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,天气由热转冷,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,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。


因此,只要气温不低于 20 度(一般在农历八、九月份),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。


但是,如果气温降到 15℃ 以下并持续两周以上,我们还在“秋冻”,那就属于犯傻了。


毕竟,秋冻并不意味着要真的要挨冻。


从中医角度讲,“秋冻”有两层含义,第一层含义是“初秋不忙添衣”;第二层含义是“拖延添衣时间”。


这样可以避免过多出汗,使阳气外泄、抵抗力降低。


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,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,反而会被冻出病来。


特别是对于北方居民来说,秋凉来得较早,昼夜温差变化大,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,以防着凉。


但是对于南方居民来说,秋凉来得较晚,昼夜温差变化不大,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,完全可以适当延长“秋冻”的时间。


这几个部位不能冻


1
头部


头为诸阳之汇,易受风邪侵袭,因此,固护头部阳气尤为重要。


从西医角度看,气温较低时,头部暴露于外,容易引起血管收缩,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,从而引发头晕、头痛,甚至还可能会伴有心烦、耳鸣、烦躁易怒、失眠多梦等症状。


2

腹部


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,不通则痛。例如,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,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。


3
足部


“寒从脚生”,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,加之足部皮肤薄、脂肪少,保暖性差,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,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。


4
脖子


这个部位受凉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;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,不利于脑部供血。


5
肩膀


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,容易受伤。 


受冻易留病根


  • 手脚冷:手脚冰凉、皮肤苍白、皲裂、皱纹增多。

  • 脖颈冷:颈部血管受凉收缩,血流速度减慢,可能引起血压升高。

  • 腰腹冷:诱发腹泻、腹痛、腹胀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
  • 膝盖冷:能出现关节疼痛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

  • 肺冷:哮喘、咳嗽、感冒、咽炎等高发。



做好3件事,防寒更轻松


等到冻出病再保暖肯定是行不通的,保暖也并非简单地增加衣物。学会一些暖身小诀窍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抵御严寒。


1
常备热水袋


如果需要长时间待在室内,建议常备热水袋,既可以温暖膝盖,也方便随时暖手。


在晚上临睡前,可以将热水袋放置在颈后枕一会,有助于舒缓神经,缓解骨骼僵硬。还可以把热水袋在脚底放置一会,可以帮助脚部保暖。


但要注意避免低温烫伤。


2
每晚泡脚


手脚畏寒的人,建议每次洗漱时用40℃左右的热水,以及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0~30分钟。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,达到活血化瘀、补气升阳的作用。


3
适量运动


运动是对抗寒冷的有效方式,冬季适合的运动有慢跑、跳绳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,一定要让身体各部分都“动”起来,从而产生热量。


气血旺,人更暖


常吃一些能补气、活血、温阳的食物,可以让这个秋天过的更“暖”。


1
蜂蜜红枣茶


【原料】去核大红枣30克、蜂蜜20克、姜丝10克、陈皮10克。


【做法】将红枣、姜丝加水煎煮,烧开前放入陈皮,放至温凉时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。


【作用】暖胃生津、驱寒活血,适合气虚血弱的人。


2
健脾益气粥


【原料】蜜炙黄芪15克、大米100克、红糖3克、陈皮3克。


【做法】黄芪加水,烧开后用小火煎煮10分钟,再加水烧开,也煎煮10分钟,然后捞出黄芪;大米提前泡好,用黄芪水煮粥,加入适量红糖调味,快熟时放入陈皮。


【作用】健脾养胃、补气升阳,适合气虚、阳虚的人。

你也遇到了以上的烦恼?

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

不要乱吃药物

要配合医生就诊

以免延误诊治


性生活质量不满意?

点击“读原文”免费咨询!

(患者信息完全保密,请放心咨询)

(来源 | 网络 侵删)

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

tag:
我要咨询咨询QQ
权威品牌

推荐阅读

咨询通道

医院设备1

医院设备2

医院设备3

医院设备4

医院设备5

医院设备6

医院设备7

医院设备8

医院设备9

医院设备10

医院设备11

医院设备12

即墨仁和男科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(C) 2012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 站内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,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速与我们联系。
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黑ICP备0500465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