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流产的原因有哪些

文章来源:未知责任编辑:黑龙江网发布时间:2010-08-09 14:05 点击我咨询

文章摘要:自然流产的原因有哪些?黑龙江生殖保健服务中心的专家做出了如下归纳: 1、遗传基因有缺陷 准妈妈和准爸爸如果有染色体的变异都会遗传给宝宝,基因...详细>>

    自然流产的原因有哪些?黑龙江生殖保健服务中心的专家做出了如下归纳:

    1、遗传基因有缺陷

    准妈妈和准爸爸如果有染色体的变异都会遗传给宝宝,基因突变成为自然流产的最主要的元凶。最明显的是头3个月内的流产,一半是由于胚胎的染色体异常造成的。

   2、准妈妈和胎宝宝的血型不合

    如果准妈妈曾输过血,或在妊娠过程中产生和血型不合的致凝因子,就会使胎宝宝发生凝集和溶血,从而引起流产。

    3、全身性疾病

    准妈妈若患有流感、伤寒、肺炎等急性传染病,细菌毒素或病毒(如单纯疱疹病毒、巨细胞病毒等)通过胎盘进入胎宝宝体内,使胎宝宝停止发育导致流产。

    4、子宫畸形

    准妈妈若是子宫畸形(如双角子宫、子宫纵隔及子宫发育不良等)均会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不良而导致流产;子宫内口松驰或宫颈深度裂伤都会引起胎膜早破而发生晚期流产。

    5、内分泌异常

    胎宝宝主要通过胎盘吸收母体的营养物质,如果胎盘发育不良或出现疾病,胎宝宝就会因得不到营养物质而停止生长引起流产。内分泌的异常会使胎盘受到严重影响:黄体功能不足往往影响蜕膜、胎盘而发生流产;孕激素分泌不足时,会使子宫蜕膜发育不良,从而影响受精卵的发育引起流产;前列腺素增多,会引起子宫肌肉的频繁收缩,也会导致流产;甲状腺功能的减退,会使细胞氧化能力产生障碍,进而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而导致流产。

    6、有过引产、流产史

    准妈妈有过引产史的流产发生率将增加10倍。引产次数越多,未来妊娠流产的可能性就会更大;有过人工流产、带宫内节育器及口服避孕药史者,流产发生率也会有所增加。通常医生会建议做过人流手术之后至少一年半后再准备怀孕,做过药流至少一年后再怀孕。如果长效口服避孕药,要停药3到6个月后再计划怀孕,口服短效避孕药停药以后要恢复一次月经才可以怀孕。

    7、父亲因素导致流产

    受精卵异常是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,在妊娠头两个月的流产中,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精子和卵子有某种缺陷,以致使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而终止。有关研究显示,大约有10%~15%的准爸爸的精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,这有可能影响胚胎发育,最终导致流产。少精症是因精子数量少,与卵子相遇的机会就少;精子畸形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精子内遗传物质异常,如大头精子多为双倍体精子,双倍体精子受孕,胚胎为多倍体,因而发生流产。

    8、意外伤害导致流产

    当准妈妈妊娠期特别是妊娠早期,受到外力的撞击、挤压、跌倒、参加重体力劳动、做剧烈的体育运动、进行腹部手术或阑尾炎,也会引起子宫收缩而造成流产。过度紧张、焦虑、恐惧、忧伤等精神创伤也会引起子宫收缩而导致流产。准妈妈的家人应特别注意,如果在孕期有亲朋去世,家人应尽量安抚准妈妈,并适时用其他事情转移准妈妈的注意力,以免其过度悲伤而导致流产。

    9、不良习惯导致流产

    准妈妈若是酗酒,乙醇会直接对胎宝宝造成伤害,还会干扰胎盘和胎宝宝血液循环导致胎宝宝死亡而流产;大量吸烟(包括被动吸烟)会使胎盘血液流量减少,也可使得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复杂变化,二者均可导致胎宝宝宫内发育迟缓或流产。

    10、环境因素导致流产

    不良环境因素很多,可以直接或间接对胚胎或胎宝宝造成损害。过多接触有害化学物质(如砷、铅、苯、甲醛、氯丁二烯、氧化乙烯等)及放射性物质,可导致胚胎基因发生突变致胎宝宝死亡而流产,也就是说,准妈妈应该尽量少在新装修的房间里,也尽量少去污染严重的工地、化学实验室、医院的放射科等地方。严重的噪音和震动、高温环境等也会导致胎盘意外损伤而造成流产,如果准妈妈工作在高噪音、震动、高温环境中,应该尽早调动工作或请假休息。

    11、不明原因的流产

    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,但就现在的检测技术而言,目前仍然大约有30%的流产还找不出致病因素,称为原因不明性流产。但准妈妈一定不要因此而紧张,其实能碰上不明原因流产的几率非常低,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保胎也非常重要。

    黑龙江生殖保健服务中心的专家提示:男女性朋友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不适,应及时选择专业规范的诊疗机构进行就医,以免延误病情。望广大的男女性朋友,早日康复,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。

我要咨询咨询QQ
权威品牌
咨询通道

医院设备1

医院设备2

医院设备3

医院设备4

医院设备5

医院设备6

医院设备7

医院设备8

医院设备9

医院设备10

医院设备11

医院设备12

喀什博大男科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(C) 2012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 站内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,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速与我们联系。
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黑ICP备05004651号